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國近代經濟史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開課學期
96-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歷史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劉石吉 
課號
Hist5329 
課程識別碼
123 U765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7,8(14:20~16:20) 
上課地點
普404 
備註
範疇:中國。領域:社經。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5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課程簡介:
本課程主要探討十六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經濟結構之特徵及其演變過程,大致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一、明末至鴉片戰爭(c.1500-1840)
二、鴉片戰爭至民國初年(1840-c.1930)




講授大綱:
第1講:導論:經濟史的理論與方法
第2講:重要資料及研究著作介紹
第3講:傳統中國經濟結構的特徵及其持續性
第4講:傳統農業與農民經濟:人口成長、農業發展及邊疆拓墾
第5講:傳統農業與農民經濟:租佃制及農業危機
第6-7講:明清經濟的一般特徵:資本主義萌芽問題
第8-9講:商業發展、對外貿易及商人階層的興起
第10-11講:手工業、市場發展、城鎮與都市化
第12講:貨幣、銀行與信用制度的演變
第13講:近代工業化(洋務運動、官督商辦問題)
第14講:通商口岸制度的形成與特徵
第15-16講:「經濟帝國主義」的檢討
第17講:綜論 ①近代社會經濟結構的演變
②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
 

課程目標
附:思考及討論問題舉隅
1.經濟學理論、量化方法與歷史資料及史學方法
2.有關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的綜合評介
3.傳統中國與歐洲社會經濟發展史的比較
4.討論中國封建社會長期持續的原因(評論所謂「超穩定系統」)
5.農民(小農)經濟的理論
6.中國經濟區域及核心區的轉移
7.土地分配及租佃制度
8.近代中國農村經濟性質問題的討論
9.中國大陸1960年代以來有關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的討論
10.何謂「資本主義」?中國何以不能產生資本主義?
11.傳統中國商人的地位問題
12.明清商業及商人:「商人精神」
13.近代沿海商業的發展、「商業革命」及新商人階層的興起;商業資本主義
14.明清手工業生產的特徵(家庭式或作坊、工場式?)
15.傳統中國農村市場、市鎮、城市的特徵
16.近代通商口岸城市的興起
17.從錢莊、票莊至新式銀行
18.銀銅複本位與沿海新貨幣、信用制度的發展
19.近代工業化的特徵
20.「官督商辦」問題
21.中國近代工業化(經濟發展)遲緩落後的原因?
22.中國何以不能產生工業革命?科學革命?
23.「帝國主義」在中國近代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如何?助力抑或阻力?
24.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持續性與變動性
25.當代中國(台灣)經濟發展過程及其歷史經驗的比較分析
 
課程要求
課程要求:
課堂討論及期末考試(或期末報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重要參考書目例舉:

一、資料彙編
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北京:科學,1955)
許道夫編,《中國近代農業生產及貿易統計資料》(上海人民,1983)
姚賢鎬編,《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3冊(北京:中華,1962)
聶寶璋編,《中國近代航運史資料》第一輯,1840-1895,2冊(上海人民,1983)
聶寶璋、朱蔭貴編,《中國近代航運史資料》第二輯,1895-1927,2冊(北京:中國社科,2002)
李文治、章有義主編,《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3輯(北京:三聯,1957)
彭澤益主編,《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4輯(北京:三聯,1957)
孫毓棠主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3輯(北京:科學,1957)

二、中西對比
(德)弗蘭克,劉北成譯,《白銀資本:重現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北京:中央編譯,2001)〔原版英文:Andre Gunder Frank, ReOrient: The Silver Age in Asia and the World Economy, Berkeley, 1998.〕
(美)彭慕蘭,史建雲譯,《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江蘇人民,2003)〔原版英文:Kenneth Pomeranz, 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 2000〕(另有邱澎生等譯本,臺北,2004)
(美)王國斌,李伯重、連玲玲譯,《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江蘇人民,1998)〔原版英文:R. Bin Wong, China Transformed: Historical Change and the Limits of European Experience, Cornell U.P., 1997〕

三、論文集
Dwight H. Perkins, ed. China's Modern Econom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tanford, 1975.
Thomas G. Rawski & Lillian M. Li, eds.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Berkeley, 1991.
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3冊(臺北:稻鄉,2003)
方行主編,《中國社會經濟史論叢:吳承明教授九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中國社科,2006)
蕭國亮,《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獨特的「食貨」之路》(北京大學,2005)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2冊(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3冊(香港:新亞研究所,1976)
嚴中平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1840-1894》,2冊(北京:人民,1989)
汪敬虞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1895-1927》,3冊(北京:人民,2000)
方行、經君健、魏金玉主編,《中國經濟通史•清代經濟卷》,3冊(北京:經濟日報,2000)
吳量愷,《清代經濟史研究》(武漢:華中師大,1991)
趙津、王玉茹、張東剛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天津:南開大學,2006)
吳景平、陳雁主編,《近代中國的經濟與社會》(上海古籍,2002)
陳爭平、龍登高,《中國近代經濟史教程》(北京:清華大學,2002)
傅衣凌,《明清社會經濟變遷論》(北京:人民,1989)
Gary G. Hamilton,張維安等譯,《中國社會與經濟》(臺北:聯經,1990)
趙岡、陳鍾毅,《中國經濟制度史論》(臺北:聯經,1986)
黃宗智,《經驗與理論:中國社會、經濟與法律的實踐歷史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7)
李伯重,《理論、方法、發展趨勢:中國經濟史研究新探》(北京:清華大學,2002)
黃逸平,《近代中國經濟變遷》(上海人民,1992)

四、資本主義與商人、商業
《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論文集》(上海人民,1981)
《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論文集》(江蘇人民,1983)
李文治、魏金玉、經君健,《明清時代的農業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北京:中國社科,1983)
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北京:中國社科,1985)
吳承明,《市場•近代化•經濟史論》(雲南大學,1996)
吳承明,《中國的現代化:市場與社會》(北京:三聯,2001)
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3卷(北京:人民,1985、1990、1993)
汪敬虞,《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總體考察和個案辨析》(北京:中國社科,2004)
張海鵬、張海瀛主編,《中國十大商幫》(合肥:黃山書社,1993)
唐力行,《商人與近世中國社會》(浙江人民,1993)
朱英,《近代中國商人與社會》(武漢:湖北教育,2002)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1987)

五、對外經濟關係
章開沅、朱英主編,《對外經濟關係與中國近代化》(武漢:華中師大,1990)
復旦大學史地中心主編,《港口—腹地和中國現代化進程》(濟南:齊魯書社,2005)
張仲禮主編,《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上海人民,1996)
汪敬虞,《十九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北京:人民,1983)
汪敬虞,《近代中外經濟關係史論集》(北京:方志,2006)
郝延平,《中國近代商業革命》(上海人民,1991)〔原版英文,1986〕
郝延平,《十九世紀的中國買辦:東西間橋樑》(上海社科院,1988)〔原版英文,1970〕
(日)濱下武志,高淑娟、孫彬譯,《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江蘇人民,2006)〔原版日文:《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
關財政と開港場市場圈》,東京大學,1989〕
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北京:人民,1993)
Chi-ming Hou,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1840-1937(Harvard, 1965 )

六、其他
Dwight H. Perkin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1368-1968 (Chicago, 1969)〔中譯本:《中國農業的發展,1368-1968》,上海:譯文,1984〕
Ping-ti Ho,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Harvard, 1959)〔中譯本:何炳棣著、葛劍雄譯,《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北京:三聯,2000)
王業鍵,《中國近代貨幣與銀行的演進,1644-1937》(臺北:中研院經濟所,1981)
張仲禮、熊月之、沈祖煒主編,《中國近代城市發展與社會經濟》(上海社科院,1999)
彭南生,《半工業化:近代中國鄉村手工業的發展與社會變遷》(北京:中華,2007)
周志初,《晚清財政經濟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2)
劉文賓,《近代中國企業管理思想與制度的演變, 1860-1949》(台北:國史館,2001)
沈祖煒主編,《近代中國企業:制度和發展》(上海社科院,1999)
張國輝,《晚清錢莊和票號研究》(北京:中華,1989)
張忠民,《艱難的變遷:近代中國公司制度研究》(上海社科院,2002)
朱英、鄭成林主編,《商會與近代中國》(武漢:華中師大,2005)
馬敏,《商人精神的嬗變:近代中國商人觀念研究》(武漢:華中師大,2001)
樊百川,《中國輪船航運業的興起》(北京:中國社科,2007再版)
王翔,《中國近代手工業的經濟學考察》(北京:中國經濟,2002)
戴一峰,《近代中國海關與中國財政》(廈門大學,1993)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